父亲是一名医生,60岁离休后,又先后受聘于几家医院出专家门诊,直到75岁才回家休息。但,他并没有停歇,始终抱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继续为周围居民义诊和讲解医学科普、养生保健等知识。十几年来,邻居家的妇女生了小孩不下奶找他;儿童夜间经常尿床找他;老人在家突然晕倒了找他因此,父亲深受百姓的欢迎和赞颂。居民们都亲切地称父亲为120王大夫。某市的日报曾以家有芳邻为标题报道了这方面的事迹,并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和老年先进科技工作者。
当父亲步入耄耋之年时,他老人家又掌握了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每天勤奋不怠,敲敲打打,笔耕不辍,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10万余字的专著:《顺逆从容》,并在报刊上发表了60余篇文章(医学科普、散文、诗歌等)。某报社编辑曾打来电话问我:王老先生今年多大年龄?他先后投来的那些文章是不是您在电脑上替他输入和发送的?我回答编辑说:都是我老父亲自己在电脑上敲出来并发出去的。编辑称赞道:老爷子真了不起!
2015年春节,我们家已是四世同堂,全家人欢欢喜喜在一起吃年夜饭时,父亲又回忆起下乡的往事:
那是1970年春,为了响应党的六二六号召,父亲和母亲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下乡医疗队,带着我和姐姐举家下放到祖国最偏僻的农村,在内蒙古赤峰市(当时称为昭乌达盟)林西县五十家子公社安家落了户。医疗队与公社卫生院合并,父母继续当医生。尽管当地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住的是干打垒泥土房(刚到那里时都住在老百姓家),做饭取暖烧的是茅草和牛粪,喝水用水要到几百米以外的水井去挑,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和蜡烛。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刮得天昏地暗,但,父母依然都很乐观,总是微笑着,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为当地百姓看病治病。
入冬的某一天深夜,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伸手不见五指,气温降到了零下30几度。父亲正在公社卫生院值夜班,突然,一个身穿白茬(没有罩布面)羊皮袄,头戴大狗皮帽子,满身是雪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闯了进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大夫,快快救救我媳妇吧!她难产,快不行了!父亲先是一惊,随后说:可我是内科大夫,没接过生,怕给你们耽误了,你最好还是去找助产士!
找了,她们解决不了。男子满脸愁容,焦急地说。随后,他两手抱拳恳求地继续说:行行好吧!大夫,我求求你了!说着,他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双手不停地作揖并哭出了声。
父亲立刻把他扶起来,让他坐下,犯难了。心想:他显然对我的答复不理解。那时,农村卫生院的医生一般都是多面手,相当于现在的全科医生。老百姓来找医生,心里根本没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之分的概念。(现在,如果内科医生去给人家接生是违法的。)
父亲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怎么办?如果出诊,违不违法先不考虑,眼下救人要紧。但自己确实没有把握,给人家耽误了怎么办?可是,不出诊,又非常同情男子的境遇,何况他还在苦苦央求。另外,老百姓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城里下放来的大夫架子大,对贫下中农缺乏阶级感情,见死不救沉思片刻,父亲决定出诊!再难、再险,也要就此一搏,绝不能见死不救!如果能顺利接生更好,那是我的幸运;如果确实有困难,就把产妇抬到卫生院来。
父亲背上医药箱,跟在男子的后面,顶着寒风,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后,发现,由于是初产妇,年龄又偏大,产程过长,子宫收缩无力,骨盆又较狭小,应该使用催产药催产。但父亲当时又没有催产药,怎么办?情急之下,突然间,父亲想道为何不用针灸疗法助产试一试?于是,迅速取出针灸手册,查找到助产穴位后,即刻开始进行针刺同时不停地安慰和鼓励产妇不要担忧,要增添自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大约半小时后,随着一声啼哭,产妇产出一个男婴。此时,父亲发现子宫里还有一个胎儿,随后,继续针刺助产。很快,一个女婴又被产出了是龙凤胎!对!是龙凤胎!父亲长出了一口气,擦擦额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在场的人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有赤脚医生及助产士),并且欢呼雀跃产妇的丈夫伸出粗大的布满厚茧的双手紧紧地握住父亲的手,不停地晃动着,眼眶里流淌着激动的泪水,连声说:谢谢大夫!谢谢大夫!你真了不起,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时光无痕,岁月有声,一晃,51年过去了。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祖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地的老百姓家家用上了电灯,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党落实了政策,我们全家也回了城。父亲先后被聘为医院业务副院长,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等职务,并多次被评为医疗卫生战线先进科技工作者。
如今,父亲虽然于90岁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那全心全意、无怨无悔地为患者看病治病的高尚美德,他那正直善良、谦和宽容、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行,他那孜孜不倦、刻苦专研、勤奋好学、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心态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